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
核心提要:
1.從北到南的1200公里戰線上,哈爾科夫、伊久姆、頓巴斯、扎波羅熱、赫爾松這五大方向,目前都沒有多少變化。俄烏戰爭的焦點現在落到了北頓涅茨克,雙方的決戰已經在紅利曼-揚波爾--魯比日內-北頓-波帕斯納的北-東走向、倒L型戰線展開。
2.俄軍拿下利曼之后,有兩個進攻方向:一是向西南方向進攻斯拉維揚斯克,一是向東南方向進攻謝韋爾斯克,兩個方向都需要強渡北頓涅茨克河。但5月上中旬俄軍在此反復強渡失敗,遭烏軍炮擊損失2個BTG。考慮到斯拉維揚斯克設有堅固防御,因此俄軍更有可能進攻謝韋爾斯克。
3.北頓涅茨河北岸,烏軍剩下的另一個橋頭堡——北頓涅茨克,是北頓地區的中心城市、烏克蘭盧甘斯克州政府的暫居地,俄軍更是志在必得。俄軍進攻目標明確,集結了優勢兵力,試圖切斷T-1302公路從而斷了北頓烏軍后路,形成合圍。但問題是,同一方向還有多條公路保持著暢通。
4.現在俄羅斯已經把重兵及大部分軍事資源集中在北頓總共才50公里的戰線上;烏軍的任務還是依次防御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保證巴赫穆特T-1302公路、謝韋爾斯克T-0513公路的通暢。
5.在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雙方連續打了三個月,基本上就是一個比意志、比韌性、比誰少犯錯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消耗戰。
上一篇講了俄軍地面力量的“兩只手”——合同兵和義務兵,分析了俄羅斯的社會-軍隊結構,指出了普京在動用義務兵時的阻力與顧慮。
所以俄羅斯地面力量現役40萬人(5萬軍官+15萬合同兵+20萬義務兵),不宣戰不動員,就只能拿出20萬(5萬軍官+15萬合同兵)投入烏克蘭戰場,讓并不強大的兵力折損減半。
這就是俄羅斯只能用“一只手”打烏克蘭。所以俄軍還得絞盡腦汁去找像敘利亞老兵、高薪軟動員退伍老兵來戰。
現在也該到了分析烏克蘭和澤連斯基這一邊了。解析同樣是40萬人的烏克蘭軍隊“兩只手”,會發現問題和困境也很復雜。
但在分析之前,還得總結一下最新的俄烏前線戰局,了解現實才能更好地解析總體全局。
目前在1200公里戰線上,從北到南,哈爾科夫、伊久姆、頓巴斯、扎波羅熱、赫爾松這五大方向,都沒有什么變化。
不管是天時地利還是陰差陽錯,俄烏戰爭的焦點現在落到了北頓涅茨克,雙方的決戰已經在紅利曼-揚波爾--魯比日內-北頓-波帕斯納的北-東走向、倒L型戰線展開了。
▎ 北頓涅茨克和克拉馬托爾斯克分別是烏克蘭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州政府臨時駐地
如果只是聽看某些“轉手信息”,這些天消息就全是——“烏軍幾萬人被包圍了”、“烏軍主力逃不出生天了”、“俄軍取得決定性勝利”、“烏軍總崩潰逃亡”、“烏克蘭陷入絕境”。但事實是這樣嗎?
北頓涅茨河攻防
5月26日晚,俄軍攻占謝韋爾斯克(也譯塞弗爾斯克)西北25公里、斯拉維揚斯克東北20公里的利曼(蘇聯時期稱紅利曼)。
俄軍圍攻利曼的是中部軍區的近衛第2集團軍和第201基地,近衛2集帶近摩15、21、30旅,中亞第201基地帶來了4個BTG。
這樣一共是5個旅團10個BTG,總人數過萬。其中近衛摩步21旅是中部軍區的王牌重型部隊。其實,在俄國國防部戰報里面,利曼3月初就宣布拿下了……
經過20多天交戰,烏軍防守主力——第79空突旅已經主動向西和西南方向的森林撤出利曼城。烏軍炮兵依舊以彈幕掩護他們撤退。
烏軍已經沿河建立第二道防線,準備抵御俄軍對斯拉維揚斯克的進攻。另有相當一部分烏軍轉入利曼周邊的森林,利用周圍的樹林和沼澤地形繼續對抗。
利曼的意義是北頓涅茨河北岸的橋頭堡之一,身后是北頓涅茲河和斯拉維揚斯克。
橫在俄軍面前的有水庫、湖泊、密林、沼澤。烏軍也容易依托這些有利地形形成一個完整防線。
北頓涅茨河自西向東流淌,她與濕潤兩岸養育出的大片茂密森林、湖泊、沼澤地形一起,構成了烏軍阻擋俄軍南下合圍北頓的天然屏障。
利曼經揚波爾向東到克里米納、魯比日內,是40公里的森林河段,有無數個河彎和河曲,河流的兩岸密布著森林和沼澤,人煙稀少。
眾所周知,從5月7日到14日,俄軍中部軍區第41集團軍(下屬35旅、74旅)2個BTG在這里反復試圖渡河,遭到了烏克蘭軍隊炮兵群毀滅性的遠程打擊。
具體地點是克里米納正南的方向Dronivka,目標是奪占河南岸的比洛戈里夫卡鎮(Bilohorivka,與后述T-1302公路的小村同名)。
結果烏軍預有精心準備與偵察監控,多個炮兵營連續集火精準射擊,俄軍機械執行命令反復強突,執拗蠻勇帶來了重大損失。
現在,烏軍仍完全掌握著渡口和整個河段,經過現場查勘、無人機航拍與衛星照片的綜合點驗,俄軍在此密集損失了超過100臺裝甲戰斗車輛。這可真的是史詩級的大敗仗。
俄軍主要是在渡河后遭到了烏軍精確制導炮彈的點名摧毀,顯示烏軍在前沿可能部署了指示目標的特種兵,直接引導后方遠程炮兵群。
而烏軍僅僅在后方一個路口集中損毀了7輛坦克裝甲車輛,可能是遭到俄軍炮火或者武裝直升機打擊。
這還沒完,5月21日烏軍宣布在靠西10公里的塞弗爾斯克方向Serebryanka村渡口,再度挫敗俄軍第41集團軍渡河的企圖,重創1個BTG。
總之,直到現在,倔強的俄軍第41集團軍不敢再做渡河的嘗試了。紅外監控衛星顯示,這40公里戰線上北頓涅茨河的硝煙停止。
只有2個半戰斗旅(近衛摩步35、74旅,以及編制總數1300人的山步55旅在伊久姆方向),一共只拿得出4-5個BTG的俄軍第41集團軍,想必短期內也無力再戰了。
北頓涅茨河的河水哺育了茂密森林,養育了兩岸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人,今天又成為抵御俄羅斯的天然防線。而河流依舊無言,靜靜流過這片硝煙彌漫的土地。
北頓涅茨克交戰
而在北頓涅茨河烏軍剩下的另一個河北岸橋頭堡——北頓涅茨克,是北頓地區的中心城市、烏克蘭盧甘斯克州政府的暫居地,俄軍更是志在必得。
北頓涅茨克與河西南岸的利西昌斯克各有10萬人口,是該片區的中心城市、重化工城市,也是烏克蘭目前占有的盧甘斯克州最后5%面積——
需要說明的是,烏克蘭這些城鎮不是我們熟悉的人口密集的小城,而更像美式的城市。除市中心部分高層建筑以外,大部分人居住的是前后均有大面積菜園的獨立房屋群。
因此北頓-利西的城市建成區面積非常廣闊。北頓涅茨克方向的戰斗是3月6日就已經開打了,但俄軍到現在才合圍。
俄軍中部軍區近衛第90坦克師,遠東軍區第127摩步師和LPR俄族武裝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圍住了北頓涅茨克。
烏克蘭的北頓涅茨克市長斯特約克(Oleksandr Stryuk)表示,戰前的10萬居民約有12000至13000人仍留在北頓涅茨克,這座城市60%的住宅已被摧毀,至少有1500人死亡。
而烏克蘭的盧甘斯克州長謝爾蓋·蓋代 (Serhiy Gaidai) 指出,河南岸的利西昌斯克還有約2.5萬居民,烏方控制區內共有4萬名居民。 他們不愿意撤離,躲藏在地下室內等待被俄軍“解放”。
▎ 84歲的生物學教授阿列克謝·波利亞科夫和他的妻子加琳娜進入用作防空洞的食品儲藏室
“在2014年,北頓涅茨克市支持烏克蘭的居民只有20%,支持盧甘斯克武裝的則估計有60%,其余人則是搖擺不定的中間分子……
但在我和前任同僚們的努力下,到今天這里支持烏克蘭的居民已經達到40%,搖擺不定的中間分子依然是20%,而另外40%的居民也正在逐漸被我們爭取過來……”
▎ 5月17日,在北頓涅茨克炮擊中失去妻子的男子正等待與他的雙胞胎女兒一起從利西昌斯克撤離
總的來說,留守居民的數量已經比較稀疏,大部分居民都已后撤到烏克蘭后方。這有利于雙方放開手腳大戰一場。
而5月以來北頓戰線最主要的變化,就是俄軍5月7日奪取利西昌斯克以南的波帕斯納之后,向北、向西北、向西、向南幾個方向,逐步擴大這個突破口和突出部。
經過20天,俄軍用兵最多、進展最遠的西向,在野地里前進了15公里。其他沿著公路軸線進攻的方向只推進了5公里不到。
這構成了一個什么樣的態勢呢?俄軍進攻鋒頭逼近了從巴赫穆特(Bakhmut,也譯巴特木)到北頓-利西的T-1302公路。
具體方向在Soledar(蘇勒達爾)鎮和Vasylivka(瓦西里維卡)村之間。
先是俄軍的迫擊炮可以打到和威脅路面,然后是24日俄軍占領了距公路4公里的Vasylivka村。
25日繼續進攻公路上的Bilohorivka村、Nahirne村。俄軍一度奪占了一段路面,公路中斷。
而26日烏克蘭軍隊反擊,又奪回了公路本身的控制權。
▎ 5月25日俄軍推進的最遠點,Vasylivka村
可見俄軍波帕斯納-巴赫穆特突出部的進攻目標很明確——走捷徑切斷T-1302公路。
但早在17日,“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PR)就宣稱“完全包圍了北頓涅茨克”“合圍烏軍1.5萬人”。
看看戰場態勢圖,原來俄羅斯人的餃子都是散開的、不捏的啊!
17日就說完全合圍了,再過了10天還就這個樣子,這也叫“包餃子”?說是捏燒麥都很勉強。
實際上,三個月來俄羅斯的戰報進程一貫提前開吹。從開始宣傳到獲得真實戰果,起碼要再過兩周,甚至更久。
至于說切斷T-1302公路就能斷了北頓烏軍的退路?這也是胡說八道。
因為從巴赫穆特到利西昌斯克,還有一條經過謝韋爾斯克的T-0513公路。
另外從后方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這雙子城到謝韋爾斯克的公路也是通的。
而且俄軍打出的,只是一個“單鉗攻勢”。在“對進合圍”的另一方向,俄軍連續遭遇了重大損失,已經不敢再攻了。那就是塞弗爾斯克和北頓涅茨河。
但是,俄軍的主要攻勢依然猛烈,依然在以包圍和殲滅北頓地區的烏軍,尤其是拿下北頓涅茲克-利西昌斯克,包一個“北頓小餛飩”為目標。
決戰T-1302公路
為了合圍烏軍,在波帕斯納-巴赫穆特方向,俄軍可謂是集中了所有的本錢——所有能湊出來的精銳部隊,全都投入到這里了。
此處俄軍包括4月份才抵達戰場的波羅的海艦隊近衛海軍步兵336旅(加里寧格勒)、太平洋艦隊海軍步兵40旅(勘察加)、155旅(海參崴)。
另外還有遠東5集的近衛摩步第57旅(伯力比金)也在這個方向。這四個旅都是3月中旬才裝車調動、最晚投入戰場的俄軍總預備隊,兵力最齊整。
還有3月在基輔方向交戰較少,4月返回后方重整后的空降兵兩大王牌——近衛第76空降突擊師、近衛第31空突旅也來了。
以攻占柏林勝利師命名的南部軍區近8集摩步150師,至少來了2個團,可能是全部4個團。另外還投入了瓦格納雇傭兵和盧甘斯克民兵。
可以說,俄軍絕大部分的王牌主力,除了西部軍區的近坦1集和近20集在伊久姆方向,其他都集中在這個寬5公里、深10公里的小小突出部了。
雖然因為義務兵合同兵的因素,俄軍的旅團都只是半旅、半團2000人規模。但這也攢夠了2萬人規模,形成了兵力優勢。
隨著近一周的猛烈攻擊,俄軍逼近了T-1302公路,但也就這樣。在烏克蘭軍隊投入了部分預備隊后,俄軍的攻勢被遏制住了。
俄軍仍然無法跳脫出營戰術群的劣勢,尤其俄軍進攻方向是沒有交通干線的鄉村野地,后勤補給明顯不暢,無法完成持續性的進攻。
這里的地形說是一望無際大平原不對,說是起伏丘陵也不準確,大致應該叫開闊緩坡淺丘吧。
除了緩坡地形,這一片還有村莊、礦山、樹林、小河可做防御的自然依托。雙方在此激烈攻防。
最近幾天,烏軍重組了這一方向的陣型。目前空突部隊的80、95旅,以及從伊久姆方向調來的14、57旅部分兵力協同24旅向俄軍發起反擊,分別打退了3~5公里,重新奪回一系列村鎮。
目前巴赫穆特-利西昌斯克的T-1302公路遭到俄軍炮擊襲擾,但仍可通行。從基輔調來的國警隊第27運輸旅負責運輸武器和物資補給。
戰役布局,抉擇與算計
全面盤點雙方的整個戰役布局。中部軍區1萬俄軍在拿下利曼之后,有兩個進攻方向:一是向西南方向進攻斯拉維揚斯克,一是向東南方向進攻謝韋爾斯克。
兩個方向都需要強渡北頓涅茨河。斯拉維揚斯克方向設有堅固防御,也沒有現實緊迫的戰術意義。
因此俄軍更有可能進攻謝韋爾斯克,替代已經失敗的北頓涅茨河,與巴赫穆特方向形成對進態勢。
過去48小時,俄軍調來的炮兵和裝甲部隊陸續抵達被占領的利曼。牽引火炮炮兵陣位挖掘構建完成;自行火炮也擺開了架勢;裝甲縱隊和補給車隊也陸續抵達。
對利曼西南方向,俄軍遠程火炮已經可以打到20公里外的斯拉維揚斯克,斯拉維揚斯克當局敦促民眾盡快撤離。而烏軍第79空突旅主力轉入森林之后,依然在繼續襲擾牽制城內俄軍。
利曼東南方向,目前烏軍在謝韋爾斯克部署山地步兵128旅防御,短期內俄軍工程兵是否會架橋強渡北頓涅茨河,值得關注。
至于從揚波爾到魯比日內的40公里河段,俄軍的強渡嘗試已經連續遭遇了重大損失。應該是不敢再次嘗試了。這一大河段烏軍可以只留少量兵力監視即可,節約了大量兵力。
接下來,就是跨北頓涅茨河的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了。卡德羅夫聲稱俄軍已經“控制”了北頓涅茨克,實際上僅僅是在城市邊緣展開了戰斗而已。
俄軍中部軍區近衛坦克90師將全俄軍唯一一個連的10輛“終結者”坦克支援車(BMPT)投入到了北頓戰場,打算用在北頓的城市巷戰。
俄軍進攻的部隊是中部軍區近衛第90坦克師,遠東軍區第127摩步師加部分LPR俄族武裝,共約1萬人。
烏軍守城的主力是打響基輔防御第一戰的國警隊機動4旅,以及配合的多個國土防衛旅。包括本地的第111國土防衛旅,以及西部調來的101、103、105等旅,也有1萬多人。
仿效二戰斯大林格勒(城市跨伏爾加河)保衛戰的經驗,烏軍將一部分兵力(大約2000-4000人左右)部署在東北岸的北頓涅茲克交戰,而將大部1萬人部署在河西南岸的利西昌斯克。
這樣既可以讓北頓涅茲克發揮前衛屏障作用,又可以在不易直接受到攻擊的利西昌斯克積蓄兵力,必要時渡河支援北頓涅茲克發起反擊,打出一場漫長的消耗戰。
北頓-利西以南,是“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PR)1萬多兵力的戰場,由于裝備老舊、訓練不足,進攻比較乏力。
再往南,就是前述的波帕斯納突出部了。俄軍除了被打殘在后方整補的部隊以外,所有能調集的2萬人預備隊都集中到這里了。
戰爭意志,明盤與暗斗
現在俄羅斯已經把重兵及大部分軍事資源集中在北頓總共才50公里的戰線上。
5萬俄軍對5萬烏軍,雙方都在打明牌、拼暗斗,就看誰實力和意志強,頂得住了。
在卡德羅夫聲稱已經占領的北頓涅茨克,俄軍只是靠近了市區邊緣而已。
至于烏軍是否要從北頓涅茨克撤軍,后撤到利西昌斯克,沿北頓涅茨河防守?
烏方一直有這樣的提議,但目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都沒有下達北頓涅茨克撤軍的正式命令。也就是說,還早。
至于更長遠的動議,有人提議在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以東的高地建立第二條防線。當然這更早。
現階段烏軍的任務依然是依次防御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保證巴赫穆特T-1302公路、謝韋爾斯克T-0513公路的通暢,進而把北頓涅茨河防御打成一場索姆河戰役。
需要注意,在現行條件——不動用義務兵、不展開總動員之下,俄軍就那么點人。四極八荒的總預備隊都全扔到波帕斯納了,兵力運用已到極限。
烏方不怕俄軍進攻,可以不斷在戰斗中消耗俄軍有生力量。用空間換時間,用時間換戰果。
在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雙方連續打了三個月。烏軍困難,同樣俄軍也困難。連續攻堅包圍,俄軍比烏軍更疲憊。
而從全局來看,雙方都尚未傷筋動骨,勝負并未分明,戰爭還將持續很久。
▎ 紅色區域為現行俄控區,紅藍線為4月1日控制線,跨藍線外的紅色為4月1日后俄軍新占領區。灰色區域為4月1日后烏軍收復的地區
多讀幾本戰爭史就知道,雙方勢均力敵的戰爭,尤其是斯拉夫人的戰爭,基本上就是一個比意志、比韌性、比誰少犯錯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消耗戰。
混亂、沮喪、不知所措,與勇氣、毅力、擔當,同時充斥著戰爭中的每一個過程。而戰爭結束的標志就是其中一方失去戰斗意志。
接下來,就是雙方部隊比拼忍耐力、意志力,考驗統帥決斷力、判斷力的時刻了。戰場上比的是真功夫,忽悠換不出勝利的。
現階段北頓涅茨克方向的情況就是這樣。現在很多人自然會奇怪,烏軍的40萬人人力優勢呢?沒體現出來啊?烏克蘭軍隊的預備隊呢?
沒錯,關于烏軍的“兩只手”問題,那就得下一篇完整解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