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
核心提要:
1.目前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為72%,上周國內油價每升破10元,直接原因還是國際原油價格突破了每桶120美元。受疫情影響,2020年比2019年全球能源需求約下降4.5%,是二戰之后最嚴重的衰退。但隨著各國在2022年春季重啟旅游運輸和經濟活動,能源界預計,今年的石油需求將恢復到2019年水平。再加上已經減產的世界原油供應未及時響應,疊加俄烏戰爭的動蕩,導致供應失衡,這才是讓國際原油價格迅速從80美元沖上120美元的主因。
2.俄羅斯和沙特在2019年的出口石油總量,并列世界之冠。全球的原油跨地區總貿易量是22.66億噸,其中歐洲和整個亞太是石油進口的中心,占到了全球原油進口的75%。另一邊,得益于頁巖油氣的技術突破,美國在2018年重新實現了世界第一的高產和能源自給,開始扮演從加拿大進口原油、為拉美供應成品油的角色。北美實現油氣煤能源自給乃至出口,這是世界油氣供應格局的重大轉變。
3.全球石油供應實際上是充足的。當前真正影響國際油價的,不是已經被迫減產的俄羅斯,而是按兵不動、增產遲緩的沙特。沙特把是否增產當成要挾美國的武器。美國近期油價也一路飆升,通脹再攀高峰,這對11月美國中期選舉的民主黨選情構成巨大威脅。除了修復與沙特關系、放行伊朗委內瑞拉石油,拜登政府近期還推出多項措施打壓油價。
4.參考需求巔峰2019年,油價的合理價格就應在70美元左右。實際上,OPEC并不期待高油價,他們更希望油價長期保持在理性區間——60~80美元。因為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50年的歷史反復證明,每一次油價高漲,都會促使替代能源的發展,提前助推石油時代的結束。可以預計,在美國、OPEC原油產能雙雙“復工復產”的背景下,油價將回落到正常區間。
6月15日 ,經過新一輪成品油調價后,國內92號汽油全面進入“9元時代”,部分地區95號汽油則正式邁入“10元時代”。
油價會不會繼續上漲?油價的天花板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會不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于10元甚至10元以上的油價時代?
看了一些報道,議論全都集中在國內油價定價機制上。可是作為一個進口依存度超過72%的原油進口大國,油價當然首先是由國際油價決定的啊。
國內油價每升破10,當然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突破了每桶120美元。所以,必須要抬頭仔細看清看這房間外的大象。
油價從20到120?
在討論全球原油供需平衡的時候,不可忽略俄烏戰爭和歐盟通過的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決議,這將帶來全球能源供應鏈的重構。
但還有一個更大的背景原因,那就是全球經濟的復蘇。
始自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徹底顛覆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首先,這是一場人類悲劇。而這場疫情,加上為遏制疫情所采取的封鎖措施,引發了現代和平時期最大的衰退。
巨大的損失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動蕩,也蔓延至全球能源市場,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波動與破壞。2020年比起2019年,全球能源需求約下降4.5%,是二戰之后最嚴重的衰退。
其中石油消費量的下降約占能源需求下降總量的3/4,2020年春季全球石油消費一度下降了20%。
全球過剩產能一度超過每天600萬桶逼近800萬桶。布倫特原油價跌至每桶20美元以下,美國WTI期貨價格一度跌至負值。
2020年比起2019年,全球石油日均消費從9760萬桶下降到8850萬桶,下降910萬桶。降幅創紀錄地達到了9.3%,退回到2010年水平。
▎ 布倫特油價,深綠為原始價格,淺綠是統一調整到 2020 年美元幣值的實際可比價格
隨著各國在2022年春季徹底解除防疫管控,重啟旅游運輸和經濟活動,能源界都預計,今年的石油需求將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而已經減產的世界原油供應沒有及時響應,疊加俄烏戰爭的動蕩,導致供應失衡,這才是讓國際原油價格迅速從80美元沖上120美元的主因。
所以,在討論世界石油需求與供給時,主要需參照2019年的規模量級數字。那是未受新冠疫情沖擊的繁榮頂峰。
本文數據主要依據油氣界權威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原油指的是包括原油和天然氣凝析油(C7-C12輕油),不含天然氣凝析液(C2-C6輕烴)。
世界石油供應格局
以2019年為例,當年俄羅斯石油年產量5.73億噸、日產量1168萬桶,占全球12.8%(2020、21年受新冠疫情沖擊減少為5.24、5.34億噸)。
當年俄羅斯出口原油2.86億噸(日570萬桶)、成品油1.26億噸(日255萬桶),總數4.12億噸,占全球總數約12%。這與沙特阿拉伯出口的原油3.66億噸、成品油0.44億噸,并列為世界之冠。
歐洲凈進口原油5.28億噸(日1060萬桶)、凈進口成品油0.53億噸(日112萬桶)——歐盟在進口外來成品油的同時,還主要向缺乏煉制能力的非洲出口0.44億噸成品油。
其中來自俄羅斯的原油1.53億噸,成品油1.06億噸,合計2.59億噸(日510萬桶),總占比達44.6%,分量舉足輕重。
迄今所見,各路媒體甚至專業人士對歐洲進口俄羅斯石油量級的報道,數字都低估不對。因為只關注原油,忽略了分量比例很大的成品油部分。
當然,俄羅斯出口到歐洲的原油和成品油更占到自身總出口的63%。其中原油占比53%,帶有加工附加值的成品油更是超過了88%。
▎ 俄羅斯出口構成
2019年中國凈進口原油5.07億噸(日1020萬桶)、凈進口成品油0.06億噸。其中來自俄羅斯的成品油0.03億噸、原油0.77億噸(日156萬桶),占比15.3%。
中歐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石油進口地區,其他大宗買家還包括印度(原油2.22億噸,成品油凈出口0.21億噸)、日本(原油1.47億噸,成品油0.21億噸)、亞太其他地區(原油3.48億噸、成品油1.56億噸)。
全球的原油跨地區總貿易量是22.66億噸。歐洲和整個亞太是石油進口的中心,占到了全球原油進口的75%。
至于曾經的世界最大原油進口國、消費國——美國,得益于頁巖油氣的技術突破,在2018年重新實現了世界第一的高產和能源自給。
2019年美國的原油凈進口是1.96億噸,但成品油是凈出口1.38億噸,主要返銷到拉美。
▎美國和加拿大的原油生產(柱狀)消費(點線)變化圖
北美地區三國之間有復雜的原油、成品油貿易。加拿大人少油多,是世界第4大原油生產國。大量(1.8億噸)原油出口到美國。
把美國和加拿大一體計算,原油凈進口是0.33億噸,而成品油凈出口達1.4億噸。
北美三國以及中南美、歐洲之間有著復雜的石油互貿,進出對消之后可以簡化為美國進口加拿大1.6億噸、拉美5500萬噸原油同時出口歐洲5500萬噸;出口拉美1.2億噸成品油,再進口俄羅斯2200萬噸成品油。
一體化的加拿大-美國,石油平衡為凈輸出1億多噸,主要出口到拉美。
美國扮演的是從加拿大進口原油、為拉美供應成品油的角色。整個北美地區已經實現從石油進口到成品油出口的變身。
另外,美國的頁巖氣副產品——天然氣凝析液(乙丙丁戊己烷等輕烴)日產量達到500萬桶,占全球近一半。
▎ 美國原油(藍)成品油(黃)輕烴(灰)的進口量變化,2010年后成品油和輕烴實現凈出口,原油靠加拿大補齊
2021年美國原油日產量約1119萬桶,原油進口約611萬桶,原油出口約298萬桶,原油凈進口約313萬桶。
2021年美國石油及石油產品(含輕烴)日進口總量約為847萬桶,出口量為863萬桶,石油日凈出口約為16萬桶。
北美實現油氣煤能源自給乃至出口,這是世界油氣供應格局的重大轉變。
也就是說,全球石油供應實際上是充足的。參考需求巔峰2019年,油價的合理價格就應在70美元左右。
多空力量總結
好了,現在來總結一下原油供應最基本的“多空力量”。
當前真正影響國際油價的,不是已經被迫減產的俄羅斯,而是按兵不動的沙特。沙特把是否增產當成要挾美國的武器。
油價是世界聯動的,高油價同樣影響到美國。
近日,美國歷史上汽油平均價格首次突破每加侖5美元(約合人民幣每升8.9元)。國內油價飆升,通脹再攀高峰,這對11月8日中期選舉的民主黨選情構成巨大威脅。
但拜登之前多次直指沙特王儲薩勒曼指示下屬在沙特駐土耳其大使館肢解記者卡舒吉,猛烈抨擊沙特及薩勒曼。
另外,美國實質解禁伊朗石油出口,也讓死對頭沙特以及阿聯酋很不滿。所以,沙特和阿聯酋的150~170萬桶剩余產能按兵不動,增產遲緩。
拜登曾多次要求與沙特、阿聯酋等國領導人通話,促使增加石油產量遏制油價,但通話要求遭到拒絕。直到6月3日拜登才公開承認,正在考慮訪問沙特。
經過華盛頓和利雅得官員們幾個月的一系列外交折沖,6月14日晚上白宮終于正式宣布:拜登將于7月13日至16日訪問中東。
根據白宮公布的日程,拜登首站將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總理貝內特會晤,討論美以安全、經濟合作及以色列加強地區融合問題。
第二站,拜登將到訪約旦河西岸,與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舉行會晤,顯示“親以而不反巴”,希望維持與以色列特殊關系同時和緩巴以問題。
第三站,拜登將前往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7月15日與沙特國王及王儲會談,這意味著拜登政府對沙政策的徹底逆轉,要“重新校準”美沙關系。
7月16日 ,拜登還將在吉達與6個海合會成員國(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科威特、巴林、阿曼)以及埃及、伊拉克和約旦領導人(“海合會+3”機制)會晤,實現大和解,為這場“中東破冰之旅”畫上句號。
因為沙特和阿聯酋的更關鍵要價其實很清楚——因為美國曾暫停向沙特交付軍火,影響了沙特打擊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
現在,美國已經宣布重新解禁沙特軍火交付,支持沙特打擊胡塞武裝,這就是對伊朗的“一放”、“一打”。
美國、歐洲、沙特、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這些中東“戰國”的合縱連橫、一拉一打,確實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但是敵友陣營還是很明晰的,安全問題仍然仍是美沙關系的壓艙石。針對伊核問題和美國實質解禁伊朗石油,美國需要重申與以色列、沙特的“反伊同盟”。
拜登在沙特關切的一系列問題上做出讓步妥協,就是為了換取沙特推動OPEC增產,壓制油價漲幅。
在美國開始修復與沙特關系時,OPEC在6月2日便宣布一階段“適度增產”,決定7月和8月的日均原油產量上調65萬桶。
這意味著8月份的沙特產量將接近每天1100萬桶,比起2019年還剩50萬桶剩余產能。更關鍵的二階段增產預計將在拜登之行后順勢宣布。
而得益于拜登訪問沙特的消息,布倫特原油6月15日當天便快速從120美元下跌到112美元。
當前國內油價定價機制統計周期來到來到第4個工作日,下調幅度已跌過擱淺線(50元/噸),折算跌幅近1毛,如果后期能持續走低,本輪油價將有機會出現下調。
6月20日,第4個工作日,預測油價累計下調115元/噸,超過下調標準線65元/噸,折算后,下跌幅度為0.09元/升~0.10元/升。本輪油價調整時間為:2022年6月28日24點。
實際上,OPEC并不期待高油價;相反,他們希望油價長期保持在理性區間——60~80美元。
因為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50年的歷史反復證明,每一次油價高漲,都會促使替代能源的發展,提前助推石油時代的結束。
1973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一半,隨著幾輪油價上漲,占比逐漸減少至2020年的31%。
除了修復與沙特關系、放行伊朗委內瑞拉石油,拜登政府近期還推出多項措施打壓油價,包括加快美國頁巖油鉆探許可發放、放松油企行業環境限制等。
因為美國自身才是世界第一石油生產大國。2020年疫情前曾一度觸達每日1310萬桶的產能巔峰,目前美國自身仍有150萬桶剩余產能。
現在高油價讓美國頁巖油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已經停頓2年的頁巖油氣投資正在快速恢復。預計到9月份,美國原油產能將重回2019年的1300萬桶。
可以預計,在美國、OPEC原油產能雙雙“復工復產”的背景下,油價將回落到正常區間。
那么,回頭再看看另一個風云主角俄羅斯。
6月2日 ,歐盟通過了對俄羅斯的第六輪制裁方案。計劃在6個月內停止海運進口俄羅斯石油及其精煉產品,但暫時豁免Druzhba(德魯日巴)管道接收的部分。
預計到2023年初,歐洲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將減少80%以上,從500萬桶減少400多萬桶。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如果歐洲總體上不再購買俄羅斯石油,那么誰來填補歐洲的這400萬桶供應缺口?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根本找不到這個規模的替代,歐洲是老壽星吃砒霜自尋死路。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