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于里
核心提要:
1. 曾經的新東方老師、如今的“東方甄選”售貨員董宇輝,以一己之力帶火了新東方今年來一直在發力的直播業務。董宇輝的直播間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情感陪伴”,還是一種正向的情緒價值。
2. 在某些情境下,心靈雞湯是有功效的。在悲觀、消極的絕境下,一個正向的、溫暖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帶來動力。哪怕它的功能可能很短暫,但至少在我們被感動的那個瞬間,它是有力量的。
董宇輝,90后,來自陜西,一個農民的孩子,之前是新東方的老師,現在是新東方“東方甄選”直播間的售貨員,火了!
可以這么說,他以一己之力帶火新東方今年來一直在發力的直播業務;“東方甄選”直播間的粉絲數在短短幾天里從一百萬突破到千萬,場均銷售額也與董宇輝走紅前上升100倍。新東方在線的股價在熱度的帶動下,一飛沖天。
一些上過新東方課程的網友,覺得董宇輝的直播賣貨跟新東方上課還是一個套路。上課時,是“旁征博引的趣味百科+段子+知識點”;現在直播賣貨,就變成“旁征博引的趣味百科+段子+知識點+賣貨”。只不過,這個知識點,是“英語”。
至于董宇輝直播賣貨時那些感性的、充滿詩意與人文色彩的描述,在新東方課程上也聽過類似的。但,一個上過新東方課程的朋友說,雖然課堂聽過這些,可跟在直播間聽到還是不一樣,他仍被深深打動。
從“東方甄選”的火爆、新東方在線股票的躥升、董宇輝一夜之間的爆紅,都足以看出:被打動的,不僅僅是他。
我個人的朋友圈里,也是一個微型觀察室:無論什么立場,無論什么學歷,大多覺得董宇輝說得挺動人。平日里很多厭煩心靈雞湯的人,怎么就心甘情愿喝下董宇輝煲的心靈雞湯呢?
誰的雞湯:“受苦的好人”
試想一下,如果新東方在三四年前就開始搞直播帶貨,開始販賣心靈雞湯,想必沒有多少人愿意買單。在那個民間普遍反感資本、熱衷于“捶打”資本的背景下,新東方的直播可能只會帶來“圈錢”“資本家貪得無厭”的罵名。
但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2021年,教育“雙減”開啟,教培行業遭遇毀滅性打擊。新東方掌門人俞敏洪曾公布一組殘酷的數據:“2021年新東方市值蒸發90%、營收暴降80%、辭退6萬員工、燒光200億現金。”現在的新東方,仍有5萬余名員工要養。
一度天天焦慮得夜不能寐的俞敏洪,一直努力在尋找新路,他力排眾議進入直播行業。這還招致某報撰文批評,甚至有記者還在群里洋洋得意地說,“我天天捶騰訊、阿里、美團、拼多多,還不如給俞敏洪和新東方一錘子”。當時輿論對該記者的態度義憤填膺,因為這挑戰了觀眾最樸素的正義感:不要落井下石。
這些年,公眾對資本的態度也在慢慢發生改變:以前是盲目反對,現在知道,在有些時候,大家一樣弱小。如果說對資本的同情,可能還有道德壓力,那么對于新東方的員工,人們就沒有這層壓力了——他們是打工仔,是出身普通但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網友對他們有更深切的同情。
就比如董宇輝,23歲那年他就成為新東方最年輕的教研主管,工作7年,教過50萬學生,大家喜歡聽他的課,他也熱愛上課。以他為代表的新東方年輕教師,是中國很聰明的一批人,他們本來有著體面的工作,課也上得好好的,一個大浪下來,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就失業了,被迫離開自己心愛的職業。
董宇輝也差點離職。在他走紅之前,他已經“雙語直播帶貨”6個月。但這6個月,沒多少人關注到他,甚至直播間不少聲音罵他丑。直到6月9日,他意外火了。
走紅之后,他接受媒體群訪。媒體都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在說完“我那么喜歡他們,欣賞欽佩他們,卻要一個個送走”時,董宇輝忍不住哭了。董宇輝至今還留著這個群,直播間火了,他想到的是,如果直播間做大,是不是可以讓昔日的小伙伴重新回來?
很多網友被這個細節打動。董宇輝的整個經歷,完全就是我們文化里淵源流傳的“受苦的好人”形象。從古至今,“受苦的好人”都能受到國人的同情和祝福。無論是《渴望》里的劉慧芳,《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活著》里的徐福貴,還是《人世間》里的周秉昆,都在這個人物譜系里。他們大多勤奮、善良、老實,但不幸一而再再而三地降落在他們身上,他們以強大的韌性默默消化痛苦,頑強地活著。我們的淚水,都愿意為這樣的人而流。
這當然不是說,直播帶貨就比教書“low”,而是他們本可以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現在卻不得不轉型;更關鍵的是,雖然直播間里的董宇輝、頓頓老師等人火了,但大大小小的教培企業裁掉的許多人,可能還在艱難地找工作。
在時代的車輪面前,我們渴望這樣的人能夠得到命運的垂青——我們惺惺相惜、感同身受,我們希望他們能夠逆襲——如同我們對自己的祝福。
所以,心靈雞湯能否動人,誰煲的雞湯很重要。
怎樣的雞湯:知行合一的“成功學”
十幾年前,心靈雞湯火了好一陣子。當時的文化圈普遍看不上心靈雞湯的通俗讀物,暗地里認為它們有點“low”。這主要基于兩個方面:
一個是很多心靈雞湯,販賣的是廉價的成功學。其核心邏輯是,“只要你怎么怎么樣,你就能夠成功”。
假若成功需要一百個步驟,心靈雞湯往往只告訴你一兩個步驟,好像你跟名人一樣一天睡四五個小時,或者你花錢買了幾分鐘讀完名著的課程,你就能成功似的。它們省略因果鏈條,制造成功幻覺,實際上只想掏空你口袋里的錢。
廉價心靈雞湯的另一個弊端是,它合理化苦難,鼓吹精神勝利法。將失敗者的處境美化,讓他們占領道德高地,比成功人士更有優越感。就好比那個廣為流傳的富翁和漁夫的故事,告訴你富翁賺了一輩子,過的卻是漁夫每天的生活。實際上,富翁是選擇來這里,而你漁夫卻不得不困在這里;前者擁有自由選擇權,后者卻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這類精神勝利法,迎合的是屌絲心態。
董宇輝的直播間,就沒有這種人工雞精味兒。我認真看了直播間另外幾個主播的直播,他們沒有刻意去販賣成功學;但他們的經歷本身、他們的努力轉型本身,就是“成功學”生動而具體的樣本。
行業整頓,巨輪差點傾覆,但他們沒被打倒,這是堅持。困境中,他們艱難轉型,努力求變,這是創新。他們沒有合理化苦難,直視痛苦與不滿,化苦難為動力,這是頑強。開播之初,觀眾稀少,數據慘淡,他們沒有氣餒,而是相信“努力改變命運”,這是樂觀與信念。“東方甄選”帶有扶農助農的色彩,“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責任感。
雖然從上課跨越到直播帶貨,起初也相當萎靡,但金子總會發光,董宇輝火了,直播間火了。這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一定是有用的”最有力的詮釋。
新東方的直播間不用販賣成功學、不用喊口號,他們的博學多才、努力堅持、成功逆襲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成功學”。他們不合理化、不美化苦難,而是直視苦難、跨越苦難,這不是精神勝利,而是以行動去拼取勝利。
雞湯的受眾:我們都需要撫慰
營銷界有個很著名的說法:怕,是最強大的弱點營銷。想向人們兜售什么,就要抓住他們內心害怕的點。在疫情反復不定,經濟發展帶有強烈不確定的背景下,人們內心中最大的不安全感來源是不確定性。
不確定什么時候疫情可能會卷土重來,不確定各地的疫情防控政策會不會層層加碼,不確定公司業務會不會受到影響,不確定自己是否會遭到裁員,不確定平穩的生活有一天會否被打破……在惶惶的不確定性中,人們迫切需要抓住一點什么,需要一點確定性的東西,需要一點正面的撫慰。
董宇輝提到這么一個例子,有一天深夜,大家都還不去睡,也不買東西了,他就跟大家聊天。大家為什么還不睡或睡不著?有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焦慮失眠;有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天忙碌,深夜才下班……這個時候,董宇輝的直播間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情感陪伴”,還是一種正向的情緒價值。
在董宇輝身上,網友看到的是一個勤勞樸實堅韌的中國人的縮影,他在極難處,也在熬著,但他總算又熬出頭了。這其實也是在告訴艱難的蕓蕓眾生:我們能抓住的確定性東西,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努力、堅持、付出;再咬牙堅持一下,一切可能就會好起來的。
在某些情境下,心靈雞湯是有功效的。就像寒夜里,一碗熱雞湯可以暖胃,在悲觀、消極的絕境下,一個正向的、溫暖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帶來動力。哪怕它的功能可能很短暫,但至少在我們被感動的那個瞬間,它是有力量的。
所以,被心靈雞湯打動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兒。它既說明,這心靈雞湯不是人工雞精味道的,可能也說明我們仍有柔軟的內心、積極的信念以及行動的能力。
當然,無論心靈雞湯怎么有效,它存在的一個本質性的困境是:它是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個人問題;一味地鼓勵個人要怎么正能量,卻未對機制的弊端做出反思。比如,不確定的困境是誰加劇的?超越苦難值得鼓勵,但是否這些苦難是可以避免的?
雞湯再好喝,也沒有人會天天喝雞湯。“受苦的好人”的故事總會有講完的一天,假若新東方在線直播又做成一個巨頭,可能它迎來的又是“罵資本”的輿論風向。對于新東方直播來說,假若沒有董宇輝,它該如何可持續、如何保持熱度,也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但那是以后,至少這一刻,我們想不管不顧地喝一碗雞湯,我們想祝福,也想被祝福。
好人逆襲,總好過“好人落難”。我們對“落難”的恐懼,我們內心深處對同胞的善良與悲憫,或許是新東方直播間走紅的底層心理邏輯。
作者曾于里,系青年文化評論者。
主編|蕭軼
本文系鳳凰網評論部特約原創稿件,僅代表作者立場。